close

《愛在黎明之前》是一部犀利、性感、有趣的羅曼史,其核心是一種捕捉到愛的狂熱與轉瞬即逝的極端悟性。

終於,我們有了一部像樣的關於約會的電影。這部片子完全可能被拍成超級爛片。一句話概括《愛在黎明之前(Before Sunrise)》:男孩遇見女孩。從美國德克薩斯來的傑西(伊森•霍克飾)在歐洲通鐵上面邂逅了法國巴黎來的席琳(朱莉•德普利飾)。她是索邦大學【譯 註1】的學生,而他是回家路上漫無目的的浪子。這兩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一見如故,以至於傑西說服了席琳和他一道在奧地利的維也納下車。傑西說,「如果發現 我是一個變態人,你可以跳上下一趟列車離開。」 他們下了火車,一起看風景,交流思想,在草地上親熱,墜入愛河,然後在14小時之後,說再見。有歡笑,有嘆息,把你的手絹拿出來吧。把廣告弄得性感點兒, 以《金玉盟》【譯註2】的現代鬆散版推銷這部電影吧。
 
對於第一次觀看此片的朋友來說,請忘記那些廣告。在日舞影展【譯註3】上首映的《愛在黎明之前》其實是一部犀利、性感、有趣的羅曼史,其核心是一種捕捉到 愛的狂熱與轉瞬即逝的極端悟性。為此,你要感謝霍克和德普利細緻入微的出色表演:兩人都很棒。但是更大程度上你要感謝導演理查德•林克雷特,他和金•柯麗 章合寫出了這個觀察敏銳的好劇本;他把影片中男女主人翁之間好鬥嘴和互相吸引的關係表現得恰到好處。席琳對傑西說的:實現「某個男性幻想:在火車上遇見一 個法國女子,和她發生關係,永遠不再見她,和朋友吹噓這一豔遇」和這部電影不沾邊兒。林克雷特對此完全同意。他相信:他影片中的人物除了荷爾蒙之外也有大 腦;他相信觀眾願意花兩個小時時間傾聽影片中人物的談話,觀察他們如何心心相印,思考他們為何一見如故。
 
這個導演是什麼人?他從哪裡得到這個信念:觀眾們想要的不只是《阿呆和阿瓜》【譯註4】那樣的電影?這個標新立異者叫林克雷特,33歲,老家是德克薩斯的 奧斯丁。他成名於1991年的小成本獨立電影《懶鬼》【譯註5】;該片賦予了美國一種亞文化以形式、血肉和機智。兩年後,他到製片廠裡打造出對七十年代高 中校園生活的大麻與政治的權威性影片《茫然與困惑》【譯註6】。好萊塢的經驗認為:林克雷特這些被高度評價的社交喜劇電影由於人物過多而票房不佳。在《愛 在黎明之前》這部影片中,林克雷特把主要人物減少到兩個,但是他依然浪漫化那些吸食大麻的人物,顛覆了電影的公式。和大部分X世代【譯註7】的人物不同, 傑西對自身感到厭煩。他喜歡在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在一起;這種錯位讓他覺得自己不是自己,而是他人,他說,「其它的像這樣忘記自己的方式是借助毒品或酒 精,舞蹈,以及類似的東西。」
 
影片中,林克雷特拒絕把維也納當作旅遊廣告上的春藥那樣使用;諾曼•朱毅生【譯註8】在電影《唯有你》裡面對意大利的刻畫就是這類用法。傑西和席琳在維也 納最先遇到的兩個奧地利人嘲笑了傑西的爛德語(「他們說英語嗎?」)【譯註9】,以及他們粗俗的關於找點「好玩的」事情做的問題。其中一個憤怒的本地人質 問道:「你們為什麼到維也納來?你們期望會發生什麼事兒?」
 
只有當傑西和席琳在彼此心中成長的時候,維也納才在傑西和席琳心中也成長起來。她放下了面具;他不再那麼憤世嫉俗。林克雷特把維也納當成一張白紙,讓這兩 個陌生人在上面書寫。他們調情的第一站是一家專營舊唱片(啊,黑膠唱片)的店。站在逼仄的試聽室裡,體驗被迫的親密,兩人都過於尷尬而不敢有動作。裝酷部 分到此為止。在摩天輪上他們接吻了,但是兩人沒有錢去那些高級的景點。對於他們來說,能夠做的是去隨便一家酒吧,去隨便一家舞廳,在公園裡分享一瓶酒,在 多瑙河邊做一次漫步。攝影師李•丹尼爾為他倆的旅程染上微妙的魔幻色彩,讓維也納城的歷史滲透入影片中。沒有人談及弗洛伊德,但是那位好醫生就在傑西和席 琳探索彼此心靈的途路上。
 
由於席琳排除了性的可能(儘管傑西依然在強烈要求著),心靈就成了他們唯一能夠探索的領域。他們可以彼此坦白,因為他們之間只有短暫的邂逅。正如傑西故意虛張聲勢地說,「我們都將在明天早上死 去,不是嗎?」席琳發起了一個危險的遊戲(大家在家裡千萬別嘗試):兩個人分別給自己一個好朋友打一個想像中的電話,在電話中描述對方。這是一出透露角色 真實情感的戲,驚人地好笑,兩位演員的表現都達到極端完美的境界。德普利(《殺死佐伊》【譯註10】)太迷人了,豔光四射、美麗動人。霍克(《四個畢業 生》【譯註11】)從未演的這麼好過;他動情的、充滿勇氣的演繹揭示了傑西隱秘的內心世界。
 
《愛在黎明之前》悄悄靠近你就好像影片中愛情悄悄走近傑西和席琳一樣。隨著他們倆談話的推進(話題涉及藝術、詩歌、家庭、性愛、上帝、死亡和夢想),這個 小小的愛情故事變得如此迷人,彷彿一個一生一世的愛情故事在一個夜晚的縮影。雖然席琳並不確定:兩個人是否能夠真正交流,她不會放棄交流的努力。被愛驅使 的席琳努力要在她和傑西之間架起心靈之橋。
 
林克雷特在《愛在黎明之前》中以獨特的方式喚起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他人類學家一樣關注細節的目光使得影片到處充滿了意外的欣喜。在傑西和席琳和觀眾說 再見之後,鏡頭回到他們到過的地方。淒涼的場景讓人想起文森特•米內裡【譯註12】的電影《鐘》裡一個鏡頭:朱迪·加蘭【譯註13】和羅伯特•瓦克爾【譯 註14】扮演的一對年輕的戀人被曼哈頓的喧囂吞沒之後,曼哈頓喧囂依舊的那一刻。尚未了斷的情緒徘徊著,而顯然是一個大才子的林克雷特賦予它們驚人的迴 響。笑聲突然爆發讓你一時錯過了林克雷特設想的花音和豐富。堅持住。就如其他最好的電影一樣,《愛在黎明之前》在放映結束後依然會在你腦海中盤旋多時。值得收藏。
 
【譯註】:
 
1. 索邦大學(La Sorbonne)為巴黎大學前身,「索邦」亦成為巴黎大學的代名詞。
2.《金玉盟》(An Affair to Remember),是加里·格蘭特和德博拉·克爾於1957年主演的影片,導演是裡歐·麥考瑞(Leo McCarey)。美國電影學院將其評價為史上最受歡迎的浪漫影片之一。
3. 聖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又譯日舞影展),為獨立製片電影節之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Park City)舉行,為期11天。
4.《阿呆和阿瓜》是金·凱瑞主演的在1994年喜劇電影,講述了金·凱瑞飾演的羅伊·克里斯瑪特與傑夫·丹尼爾斯飾演的好友哈里·鄧恩一對蠢哥們間的鬧出的笑話故事。
5.《懶鬼》(Slacker)林克雷特1991年自編自導的獨立電影。
6.《茫然與困惑》(Dazed and Confused)是林克雷特1993年自編自導的青少年題材的喜劇片。
7. X世代(Generation X)通常指的是西方嬰兒潮(二戰之後一直到50年代出生)之後(六十至八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
8. 諾曼•朱毅生(Norman Frederick Jewison, 生於1926年) 是加拿大電影導演、製片、演員。《唯有你》是他1994年的浪漫喜劇電影。
9.「他們說英語嗎?」是影片中傑西對兩個奧地利男子說的話,應該是「你們說英語嗎?」但是,傑西的德語太糟,說錯了。
10. 《殺死佐伊》(Killing Zoe)是羅傑•艾華麗自編自導的1994年電影,被視為邪典電影【譯註15】中受歡迎的作品。德普利在片中飾演女主角佐伊。
11. 《四個畢業生》(Reality Bites)是一部1990年代的愛情喜劇電影,也是本·斯蒂勒的首部導演電影。該片的主要演員有薇諾娜·瑞德,伊森·霍克,與本·斯蒂勒自己。該片描述了一群屬於X世代的大學畢業生面對工作,社會和愛情等不同方面的問題。
12. 文森特•米內裡(Vincente Minnelli,1903年 – 1986年) 美國舞台劇導演和電影導演,以導演經典音樂劇而聞名。《鐘》( The Clock )是他1945年導演的作品。
13. 朱迪·加蘭(Judy Garland,原名弗郎西絲·埃塞爾·古姆,Frances Ethel Gumm;1922年-1969年)是美國女演員及歌唱家。
14. 羅伯特•瓦克爾(Robert Hudson Walker,1918年 – 1951年)是美國演員,最出名的角色是他在希區柯克1951年驚險片《火車上的陌生人》中飾演的主角。
15.邪典電影(Cult Film)是指那些在小圈子內被支持者喜愛及推崇的電影,也可稱為非主流電影或另類電影。這種電影通常難以獲得小圈子外的大規模票房成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德 的頭像
    阿德

    九宮股士的部落格

    阿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