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非典型希區考克式完美犯罪
懸疑大師阿阿弗雷德•希區考克一生共拍了50多部電影長片,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名垂影史
且廣受影迷追捧的銀幕傳奇。然而這其中我最喜歡的,既不是讓每一個觀眾的汗毛都感覺
驚悚的《精神病患者》,也不是巧妙的探討了人們窺探欲的《後窗》,不是執那個年代商
業大片之牛耳的《北西北》,也不是被無數文藝觀眾愛得死去活來的《眩暈》。而正是
這部在名氣和評價上比之之前幾部希式公認經典略遜一籌的《電話謀殺案》最合我意。
希區考克一生都在他的腦海裡設計和研究著「完美犯罪」,而唯有這一次,他可謂無
限接近了這個夢想。然而令我如此喜愛的原因不僅僅是由於這出「完美謀殺」的精妙,更
在於大師用一次與自我風格迥異的探索為觀眾帶來了一次非典型的希式懸疑之旅。
《電話謀殺案》出品於1954年,整個50年代都是希區考克的創作巔峰期,其最受歡
迎和好評的電影幾乎全部都來自這十年時間。而在50年代中期誕生的本片,從一開始在
卡司陣容上便比之其他幾部經典作品遜色了幾分。本片沒有請到好萊塢黃金時代數一數二
的頂級男星詹姆斯•斯圖爾特或是加里•格蘭特擔綱男主角,而是請來了曾憑《失去的週末》
酒鬼形象收穫奧斯卡影帝的雷•米蘭德。而他與生俱來的些許邪氣,與這個角色氣質也十分
的吻合。女主方面則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摩洛哥王妃格蕾絲•凱莉,其本身也算是影片最靚麗
的一道景緻了。
說回電影本身。本片的「完美謀殺」劇情想必已經無需贅言,但凡看過的觀眾大概都有
類似的觀感。劇情本身概況起來十分簡單:丈夫與妻子貌合神離,妻子有了外遇,丈夫本身
就憤懣難平加上妻子十分可觀的身家財富,便起了歹念。於是丈夫設計了一出完美謀殺的巧
局,買兇殺害妻子。然而需要說明的是,我之前所說的「完美謀殺」其實在片中並不完美,
而是在行動過程當中出了紕漏。被雇來的殺手陰差陽錯非但沒有完成自己的任務,還賠上了
自己的性命。而身為幕後主使的丈夫竟然可以隨機應變急中生智,將這原本出乎意料的不利
局面順水推舟繼續使之朝自己原本期望的目的發展——嫁禍妻子這一招可謂比買兇殺人更加
的高明和天衣無縫。因此這「不完美」的計劃最終反倒使觀眾感覺愈發的完美起來。
而不得不提的,是大師在本片中與眾不同乃至突破了自我風格的幾點探索和嘗試。首先
是身為懸疑大師的希區柯克一生都在專注於懸疑片這一個類型。然而本片卻從一開始就最大
程度上的摒棄了懸念。觀眾從一開始便早早的知道了凶手是誰,甚至凶手的計劃都被直觀的
暴露在觀眾面前。引領著觀眾饒有趣味看下去的,變成了凶手的計劃是否能夠順利的執行,
會有怎樣的結局。而對於更加精明一些的觀眾而言,這個結局其實也是早早被確定了的,
因為那個年代的好萊塢注定了壞人不能得逞而無辜者必須生還,因此與其說觀眾在期待最後
會發生什麼,不如說是在期待這個完美縝密的計劃是哪裡出了差錯而毀滅的。而從凶手最開
始的詳密計劃到後來的意外反轉以及巧妙的隨機應變,觀眾在這個過程中確實最大化的體驗
到了這種另類「懸疑」所帶來的樂趣。
除此之外,希區考克在本片中玩的另外一個伎倆大概更不易為觀眾察覺。那便是他巧妙
的讓觀眾對我們普遍認為的「反派」雇兇殺人的丈夫有了更多的同情色彩。這大概是因為作為
「受害者」的妻子畢竟也是自己出軌在先,在道德的層面上而言,她其實算是過失在先。而看
片過程中觀眾這種對凶手和受害者兼而有之的同情與期盼的情緒,其實是導演在考驗著觀眾的
道德感和正義感。
那麼,你有沒有在欣賞本片的過程中有一種同謀的共犯觀感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