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是小米電視項目負責人,他是一名果粉。
2007 年蘋果改變世界,iPhone 重新定義智能手機。在iPhone 誕生前,按鍵是手機的標配,少數的觸屏需要觸控筆輔助;iPhone 誕生後,鍵盤沒了,手指成為最好的觸控介質。這是大眾對於iPhone 最大的驚嘆——喬布斯在那場發布會上很聰明地抓住了人們的關注點。
王川對iPhone 的驚嘆不止於外觀,他感到震驚的是2008 年誕生的App Store,竟然蘊藏著那麼多可能性。“你的手機跟我的手機不一樣,不是因為手機不同,而是因為裡面裝的Apps 不同。”
在iPhone 的邏輯裡,ARM SoC 是技術平台,iOS 系統調度中心,電話和短信是一個“App”。這在iPhone 前的智能手機世界觀裡,對待“電話”的態度是不可想像的。手機等於電話,撥號始終是第一位需求,通話質量和硬件做工是衡量一部好手機經久不衰的標準。這裡包括了智能手機。
類似認知在過去兩年智能電視概念中再次重演。智能電視等於電視,看電視直播始終是第一位的需求,直播和液晶面板依然是評判智能電視好壞的標準,而直播之外的內容像當年Windows Mobile 智能機上需要輔助觸控設備的觸摸屏一樣,難用卻沒有人想做一次徹底的改變。
王川在思考這樣的改變。1998 年的時候,他就意識到在摩爾定律的作用下,計算機會越來越小,最後嵌入到所有設備中,每一個設備都是強大的計算機。毫無疑問,小米電視就是一台被嵌入強大計算能力的電腦,以電視形態展現。可惜一等就等了十幾年。
王川說外界還需要幾年時間才能真正認識小米,概因為這種通透的產品哲學,謀定而後動。雷軍反復強調過他創辦小米之前對“手機是未來世界中心”已有清晰認知,同樣是一以貫之的產品哲學。只是由於其營銷手段帶來的爭議性,產品本質反而被忽略了。
小米電視的本質是一台電腦。“電視”是一個App,“互聯網內容”是一個App,處在同一層級的還有遊戲、音樂、地圖、教育等等Apps。這是小米電視與其他電視最本質的區別——它不是一台電視,而是披著電視外衣的計算設備。它與iPhone 的產品邏輯相同:底層是高通的四核芯片,MIUI TV 版是調度中心,電視和互聯網內容是一個“App”。
這一次,王川跟上了蘋果的步伐。只不過他沒有喬布斯那種驕狂,而是中國人慣有的謙恭:“我知道電視會被重新發明,大家都沒做好,我覺得我們有機會來做,對行業有所貢獻”。
但作出這樣的“貢獻”實在太難了,從成果來看,王川以實踐提供了智能電視實際意義上的參考設計。為了發起底層交互革命,小米電視幾次差點夭折,最終產品發佈時間也延長了近半年(原本有望今年4 月發布),錯過較好的發佈時間窗口,最終加入9 月混戰。
(雷軍在9·5 發布會中解釋小米電視底層邏輯與普通智能電視的差別)
所謂參考設計,是芯片廠商向合作廠商展示芯片能力的藍圖。英特爾、高通和MTK 都會向設備廠商提供參考設計。其中MTK 多是提供total solution(完整解決方案),所以MTK 核心的手機比較便宜——幾乎沒有研發成本。在電視領域,MTK 2012 年6 月收購的MSTAR 是智能電視total solution 提供方,使用MSTAR 芯片幾乎沒有研發成本;當然,這也導致智能電視“千機一芯”,廠商難以在芯片配置上作差異化宣傳和競爭。
小米電視使用高通驍龍MPQ 8064 芯片,跟5 月份發布的樂視電視芯片APQ 8064 差不多,處理器更加高級一些。但兩個產品的交互體驗幾乎完全不同。原因是小米電視把系統交互邏輯推倒重來,把SoC 芯片為系統底層,在此基礎上建立Android OS(MIUI TV 版),再往上建立應用層。這套交互邏輯的改造,讓小米電視團隊“至少多花了10 倍精力”。
在理解小米電視帶來的交互革命前,需要了解此前的電視交互是什麼邏輯。普通的智能電視,“TV”是最底層的東西(就像iPhone 之前的通話功能),它是現成的成熟產品。在不動“TV”的前提下,通過電視機的HDMI、RF 或USB 接口連接一套ARM 芯片的智能電視系統,由此稱為智能電視。
小米電視進行的革命是:它拿到高通的芯片後,重新設計電路板、開發底層驅動、優化軟件設計。“我們拿到的高通參考設計也是傳統的智能電視解決方案,即底層是TV,通過各種輸入源引入智能內容”,王川說,“這種架構被我們推倒重來了。我們選擇的道路之前沒有人走過,於是花了很多精力做調整優化”。
在王川看來,電視作為一台計算設備,它應該具有豐富的應用場景(包含“電視”),這些應用需要交由OS 統一指揮。而不是交給“TV”外掛的一個接口來處理——即使在原TV 基礎上穩定性要更好。如果要讓智能電視真正變得“智能”,它需要一個智能的“芯”——Android OS。由Android 來協調各個Apps 是要比一個外掛系統更高效的。
推倒重來是值得的。就像Symbian 怎麼改都不適合觸屏一樣,智能電視如果希望真正智能起來,用Apps 來區別電視與電視的區別,必須理順OS 層的邏輯。“MIUI TV 版也許不是最好的交互,明年9 月份蘋果發布電視產品後也許大家會覺得蘋果做明白了”,王川說,“但MIUI 是最好的Android 系統,從底層調整交互邏輯,為將來的擴展做好了準備”。
王川在底層做的調整,反哺過來,可以是一份智能電視參考設計。這份參考設計被廣泛借鑒,既可以認為是一種抄襲,也可以認為是一種致敬。王川有接受後者的心態,而且對此有信心:從“多看for Apple TV”的“十”字形交互設計,到小米盒子平面設計,都被人抄去了。未來小米電視發貨後,你看看到時候人們會不會抄。
不過,在高通改變參考設計之前,由於傳統電視廠商自主研發實力限制,及其他互聯網企業不得要領,即使這場抄襲將會如期展開,也只是表面UI 的借鑒。根植於王川用戶體驗品味中的產品哲學,並不一定每個人都學得會。而他在這個領域已經浸泡十幾年——早在雷石做KTV 點歌系統就知道如何做“用最傻瓜式的體驗提供最豐富功能”的交互系統。這恰王川之於雷軍最強大的吸引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