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個話題:科技生活化。它聽起來像前幾年一個流行概念的反向鏡像:生活科技化。那時候消費電子業界似乎有著把科技元素顯著而嵌入生活、強調科技感的強烈衝動。但科技生活化是什麼呢?

我覺得它的核心是,科技應該具有慰藉人心的力量。

如果說「生活科技化」是科技的炫技,那麼「科學生活化」就是生活的悅己。

給大家舉個例子。2012、2013年是可穿戴設備發軔元年,從今年起的3年預計將是大發展的井噴期。但就今天已有的可穿戴式設備看,我認為它是個很粗獷的萌芽狀態。



今天留意去看,所有的可穿戴式設備那些宣傳圖片,都是把產品拍得高高在上,很高科技,但外觀卻幾乎都做得誇張過度、精細不足。說起可穿戴,最典型的莫過於首飾,它們都務求精美,美輪美奐。如果這些設備不像首飾那樣漂亮,你怎麼會天天帶著它呢?過去我帶了很多手環,但是往往堅持一兩個月就放棄了。所以我覺得,這個領域如今才是一個很粗放的原點。

所以這類設備想要有真正的發展,能讓用戶願意天天帶,肯定要在外觀和穿戴的設計感、整個舒適度上有變化。

最近這一次變革分水嶺在上世界末。在此之前,激光、複雜的人機界面、綿長的命令行等誇張科技元素,它們和塑膠鍵盤、綠色螢光等在大眾文化消費和產品設計語言中,依然作為科技符號廣泛出現;而蘋果在上世界末崛起早已宣告「消費主義」思潮開始盛行,從iPod擊敗更具精巧機械感的MD和更具品質追求的Zen硬盤播放器時,這一大潮已經開始不可阻擋——iPod代表著年輕、時尚和自由。



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各類手環、心率帶們等可穿戴設備的出現。它的功能不外乎記步、計程、記錄身體體徵的變化等,但它的本質屬性更在於——更瞭解自己。這是對自身的關心與關懷,更簡單地說,是「悅己」。事實上,它帶來的愉悅感不僅僅在於發燒友們折騰樂趣(這種樂趣更多只是出現在產品普及初期極客們的小眾趣味),甚至可以說,和女生們逛街、購物、瀏覽時尚雜誌、追情感劇頗有相近之處。

因為它能提供慰藉感。消費電子行業早已不再單純是技術拉動,而是由這種「慰藉感」推動。你可以理解,它不再是個面目蒼白的高科技行業,而是和時裝、美食等一樣,重在設計感、重在消費情緒的消費品行業。

在這個談科技與設計言必稱蘋果的時代,我們還有沒有其他值得參詳學習的更純粹的樣本呢?

講「科技生活化」,我想給大家介紹一個品牌:無印良品。

我很推崇這一品牌,他們一直給我很多啟發:良好設計品位傳遞的情緒如此能夠慰藉人心。



無印良品僅用一張海報就征服了我,就是本次的題圖。這張海報是2003年拍的,他們專門找了整個地平線,這是在被稱為「天空之眼」的南美玻利維亞烏尤尼鹽原。它整個禪意和空靈感一下能夠吸引你,讓你很放鬆。他們還去內蒙拍日出,也是地平線的感覺,空靈感再度滿溢,品牌調性表達非常有意境。

無印良品最吸引我的第一款產品是CD播放器,設計師是深澤直人。他借用了很經典的壁掛風扇設計,一拉開關音樂就像風一樣吹了過來,讓人感覺非常美妙。



再舉個例子,比如一直放在我案頭的這個香薰噴霧器。它為什麼能博得我的喜愛,並在我的桌面上始終佔得一席之地?它的設計你有對話的感覺:圓角造型和材質讓人感受到它很柔軟,可對話,情感化。

其中,兩段亮度設計燈光無疑是點睛之筆,當柔和燈光亮起,情境中的情緒一下就溫潤了。

無印良品在日本的一個生活雜牌。從字面上解釋就是沒有LOGO沒有標識的好產品,無品牌,但產品很優質。一開始它主要做生活日用品,到今天已經覆蓋了很多方方面面,包括科技電子產品。無印良品等於是挑戰了傳統品牌的一些理論。傳統品牌最怕什麼?怕兩點。第一個是,你的品牌居然沒有標識,這個太詭異了,有些產品恨不得把所有Logo都貼上去,類似LV。對品牌傳播來講,沒有LOGO,沒有企業標識,這可謂是反傳統。第二,我們都在提專注,你在做一個品牌覆蓋來講,你的品牌覆蓋是有限的,很多品牌只能做電器,做不了衣服,做衣服,則做不了電器。但它是基本上全品牌覆蓋,所以它背後的魔力是什麼?大家都覺得很好奇。它1980年誕生,戰後80年代的日本發展到太過追求消費的階段,很多產品在設計上是裝飾過度,後來無印良品主張設計剛好夠用的產品:「這樣就好」。

它是為需求設計,而不是為慾望設計,但它用了世界上最好的設計師,用了最好的生產工藝和環節,用合理的價格輸出。這點和小米很像,今天我們做移動電源,我們用世界一流的品質和工藝,但我們賣69塊。

所以和無印良品對比,小米的邊界在哪裡?其實這是個挺有意思的問題。無印良品剛創立時,第一任設計師叫田中一光,是當今很偉大的平面設計師,他一開始在定義無印良品的時候,說了三個很核心的詞,他認為要做好這個品牌,要有好的產品,好的推廣的信息,好的展示環境。

他一開始就定了這樣的基調,一定要有最好的產品,在傳播表達時要有最頂極的傳播,所以你可以看到他們有超出你想像的海報和產品的海報,包括它的賣場的設計。他們很重視賣場這種家的氣氛。他有的細節,比如說,他會將天花板去掉,讓管道直露,擺放的容器和牌子儘可能都是手工天然的。當時,他們為找一個籃子,經常會去到民間去尋找那些傳統的工藝品,這是他們這樣做的。因為他要突顯這種家的自然感,這是他的做法。我覺得無印良品的特點在於,大家走進去看的時候,其實能感受到產品之美,傳播之美,包括空間之美,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學習的一個品牌。

我更推崇的是原研哉,他的老師田中一光定義了無印良品,原研哉進一步把它發揚光大。原研哉是日本中生代最有名的設計師,他也是個大學老師,目前是無印良品的設計總監,藝術總監。

無印良品,「無,空」是它的一個很強的設計理念,就是無也亦所有,這是原研哉對它整個的定義。



他的設計背後有些實驗性的思想。他曾經給日本的一個婦幼醫院做一套系統的時候,我也是喜歡的不得了。他的指示牌都是用棉布包著的,因為它是個婦幼醫院,那個環境來講,你用布料的時候,他會覺得你很柔軟,溫暖,沒有進攻性。第二,使用布料材質是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布很容易髒,但是他就想做出個挑戰:如果髒了,拆下來洗乾淨,用戶看到的還是白色的,由此產生的信賴感是加倍的。

你會發現,這些好的設計背後,都流露出同一種思維:寄情於物,寄關懷於物,注入可被感知的用心,從無生氣的工業品變成對自然生活充滿熨帖關懷的符號,讓物件本身充盈能夠給人慰藉的情緒。

我相信,這個時代中不少人的「戀物癖」潛質正在不斷覺醒。有好設計品位的產品,比如剛剛說的噴霧器、比如蘋果的Macbook系列產品時,當你觸摸到它時,會有被治癒的感覺。精美、柔和,或者是剛健、充滿力量感,這些設計中表達出的情緒本身也是一種對人心得慰藉。

正如設計界擬物和扁平兩大風格,產品設計中流露出的前沿科技感和平和生活化兩種傾向之間,消費者的偏愛也有在不斷輪替。如果總覽當代消費電子發展史,我們會發現,當社會經濟增長出現躍升、基礎科學技術剛剛開始工業化應用、電子產品性能出現跨世代巨大提升時,有著誇張未來感、科技感的設計會大行其道;而當「摩爾定律」適用性開始模糊,「消費主義」風潮湧起之後,用戶們的口味則更傾向於科技語言中,科技感元素取向平和,更婉轉地融入生活設計場景中。

簡單說,前者嚮往浩瀚未來世界外部未知領域的探險和刺激,而後者則更趨向於內心,更關注對自身的認知、理解與同一。

未來屬於真正理解消費情緒的品牌。在互聯網硬件崛起時,我的理解是,誰能真正給人慰藉的力量,並且有足夠的流量能力,誰才真正能擔起互聯網硬件生態平台的資格。

對了,這幾天聽聞,無印良品也剛剛開始賣家電了。

最後給大家推薦兩本書,有助於系統性學習、理解無印良品的設計哲學,一本是無印良品官方出版的產品設計冊《無印良品》(Muji Book),另一本是原研哉寫的《設計中的設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